顯示具有 你教我教他怎麼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你教我教他怎麼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Laughing, and then thinking

"While students start laughing, they start to think."

This is the question I consider and get confused resently because of my instruction.

In i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I usually make pupils happy.

However, although sometimes pleasant atemosphere is filling in instruction context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enjoy learning and doing better performance,

it still can be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 does not get better as what is expected

earlier, even including of their motivation.

So that is why makes me feel confused.

Luckly, in the conference "Enhancing visual literacy through using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 there was a professior saying words that let me get deep impression

as the first sentence I have mentioned.

Perhaps this could be one way explaining why I always would like to build up in my

instruction.

Either this reason or other else is alright, anyway, and I think it would be able to rasie up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lso promote their better achievement.

Transforming concept map into writing

This lectture as below is created by me while I teach student who does not get reasoning or good understanding of writing.

It mainly indicates the steps and the way how to transform oneself's ideas into writing by concept map, and it maybe not be made up so normally but followed by instructive instruition, however.

The content:
• 3 Main content that is necessary to write by the topic:
1. Introduce where you went and had a good time
2. Describe what happened there
3. Share your feeling or ideas in this break

• Illustrate your concept map to promote you to get easy and exact direction in writing

• Follow the 6 steps that you have learned how to take uses of concept map:
1. Make your topic sentence by each connection between main idea and sub-idea
2. Extend and make more statements that is followed your topic sentence
3. Integrate each paragraph which is also required some connective sentences
4. Add more opinions or other creative ideas
5. Revise the whole article where perhaps would make mistakes in writing
6. Ensure your title and topic

• Make sure and check each part while or after you finish writing


Of course,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be revised and disscused.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Integrating Japan's Education into Taiwan's Education



最近的晨間新聞都會報導關於日本各方面發展的近況
社會 教育 科技 經紀 人文 或是各種新奇創意的發明
沙發上的我看了電視
想著想著...
不曉得日本在TIMSS或是PISA測驗成績與表現是如何?
在日本的閱讀風氣我想是比台灣好的
特別是
繪本文化
圖像表現
立體書籍
互動閱讀
...等很多豐富有趣的讀本都"也"可以在日本書叢中探見
這讓我聯想到...
可以結合繪本與科學教育嗎?
比如科學史故事(但感覺又有點像是IHV?)
或是請同學針對張張的故事圖畫提出故事接龍的科學解釋挑戰
...還是...???
有時間再來想想吧


這裡只是想記下個IDEA....
有機會的話...真想去日本觀察課室與教育文化...
縱然有文化與風俗差異
但在東方思想體系下...
我覺得"比較"可以轉化與落實於台灣教育文化中
過去接觸的教育思想與研究風向
總是以歐美為主
相信固然有其好處與值得效法的緣由
也作為台灣教育努力的目標
但總覺得還是可以在融入些什麼
不太喜歡全然以歐美為目標
(當然知道會有些許調整成適切的台灣教材與教學)
意思是未來有機會的話
可以參訪日本
帶回新元素與想法並回應在科教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中
(對啊日本的高齡與成人教育也很趨完熟啊 正好是我的菜 嘿)
不知道教師專業成長的面向又是怎樣的情況...
好像都只能從次級資料或影片等觀察接受到訊息...



如果真的能如此
真的很棒
叫人開心啊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MansTa Pe A Ren Do ?


教育系列的日劇「怪獸家長」(2008年夏季出版)


(這種日文式的英文發音真的很有意思)


意思是描述越來越多親師間互動關係上產生溝通問題


導致學校、教師、與家長間的不愉快現象


以教育局處人員與一位新融入的參與觀察者(律師)的觀點


點出並試圖解決家長所提出的無理要求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根據過去處理的五百多位家長與學校案例


提出對於怪獸家長現象的看法以及五種怪獸家長的分類...


(日文轉中文)



5 Types of Monster Parents :


1. 自我中心型 : 凡事以我家小孩為主,其他人不重要。


2. 忽略型:不理會小孩或學校所期盼的合作事宜,如親師合作、訪視。


3. 學校依賴型:所有繁瑣的照護小孩事務都拋由學校處裡。


4. 權利主張型:命令或擅自替學校與教師處理各項教學事宜。


5. 道德缺乏型:任何時刻都要求或干擾校方與老師必須照護與教導學生。



以上是簡單的整理



點出問題


日本的社會現象


不知道歐美或是台灣是否也有這樣的實況轉播


聽第一線的台灣老師說過早有如此與耳聞了...


但學校與教師還是不要就此感到沮喪


(否則真的要出版"絕望教室"這本書囉)




提升教師的親師溝通與危機處理也是很重要的專業能力


協助校方與政策規範也是需要強化的環節


也希望能提供教師與學校們一些切要的專業成長



老師加油


學校加油


家長加油


學生也加油



未來 加油 !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科學教師協會

今天記錄交大日誌的過程中
讓人感到驚喜訝異的
莫過於這個愛迪爾了

佘老師再次提出她心中多年的想法
想創立"科學教師協會"
或是基金會/學會等的科教師資團體
整合與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和科學教育的品質與成效

眾人都嚇到了...
隨之而後的是誰要來做草創的先驅者呢?
哈哈哈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It's Gone! 質量會滅!!!

小朋友在討論和描述他對"溶解"的質量概念時
很妙 !
真的映證了

假設這裡有10kg的一杯水和1kg公斤鹽
把鹽加入水之前
總質量是10+1=11(kg)
這個小朋友都理解 都agree
但是!
但是的但是!!!
鹽水相加之後
總質量他認為是10kg而不是11kg
"因為鹽不見了!!!"
"所以他的質量也不見了!!!"

...囧rz .... 這是我聽到的臉
但這卻是經典的對話和理由
應該趕快錄音起來 作個逐字稿等質性資料

很棒 很有趣喔


當然
覺得奇怪 第一個問題問他之後
隨後馬上問過才得知他們還沒做過"實驗"
所以還可能不是很清楚
期待他實驗過後...

by中研究毒的邪惡老師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寫作活動--有趣的科學故事

Learning Mission!
請根據這些(溶解相關概念)關鍵詞語,融入你所設計的有趣故事中!
老師的作業說明只簡單的提及以上的注意事項

而以下是我的想法...
1. 給你一堆關於"溶解"單元的"概念"字卡
2. 請將這些字卡繪製或排列成概念圖
3. 描述你的概念圖,並寫成一篇文章
4. 發揮想像力,將你對"溶解"單元的文章轉寫與設計成有趣的一則"故事"
5. 規劃你的故事劇本和情境,分派每個"概念"不同角色,並展開你的故事

這是我在接觸TAS小朋友家教時
感受到非常有趣的功課任務
只是在自己心中規劃步驟
"應該"要這樣進行 思緒應該要這樣想才比較寫的順暢吧
但是心中反思沉澱
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活動
學生需要統合多元的能力和發展相當的認知思考層級
像是後設認知 像是類比 像是概念理解 等
作業看似簡單 但做起來的背後 需要的能力卻不簡單

只是感受到強烈的 有趣的 fu~~
作個小紀錄
不然去找小朋友教學時 總是會碰到月來越多
或是自己心中聯想到有趣的教學事物
:D
自己找自己的專業成長
Sel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教導論文研究的書籍

研究方法的書有很多

包含教導研究方法與步驟、論文撰寫、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

質性資料或訪談...

甚至有大師的經驗談

好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或是

「社會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密笈」等著作

此外

有些有趣的研究生們更發揮巧思撰寫並繪製研究生涯的歷程

「研究生了沒」、「研究牲出來」等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

總而言之 森羅萬象


這裡補充:我還是覺得老師的「科學教師之路」

比較像是這類經驗分享的鉅作 XD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書名也越來越有趣


比如:


「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問卷就是要這樣設計」


「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等等許多好書啦... XD



真的很多書名都很有趣

要是我也要寫一本的話

我的書名要定作「你想畢業嗎」XD

昨天"手養"買了一本新書「Top 研究的必修課」

(放假還是跑去書局或是看書 整個都陷入了 走火入魔啦)

亂翻一下...

竟然發現書裡頭綜合許多觀點恰巧都是這學期討論的議題


從未什麼要作研究、念博士展開序言


介紹在文獻探討、研究設計或方法要注意的事項


甚至提醒不能單以「質性」或「量性」來分維研究方法


也有「認識論」、「本體論」等哲學思維和典範主義的的簡介


另外


還附錄有給博士生在研究步驟與階段上的建議








有興趣的同學和太太們不妨也來看看


PS. 老師大人可以不用了啦XD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撰寫科普短文

當收到每個月寄來的「科學人」月刊時...
裡頭總是會附有著別冊小本
都是由一些現場的老師們所撰寫的小「科普閱讀學習單」
類似以前的英文閱讀測驗形式
落落長的文章句讀中
教師和學生彼此抽取脈絡撰寫與閱讀


這讓我想到...

1. 老師們是如何撰寫這樣的科普短文,並能從中埋落伏筆,
隨後建立評量題組?中間是經歷怎樣的過程?

2. 教師從自己接收新訊再由文字轉化成適合該年齡層學生
適合閱讀的文本的,其心智轉換歷程又是有怎樣的變化?

3. 是否也跨越教科書限制的藩籬,拓展學習資源,結合制式
與非制式的學習資源?

4. 若能促進學生學習更廣更深,又該如何促進或提升教師在
文本撰寫的能力或動機?

5. 學生展現的不同文本閱讀能力或習慣,又是如何從中去理解
、批判、並建構科學概念?



看個小別冊也可以讓我想成這樣...

簡單的想...其實就是「閱讀測驗」啦...

我的頭上總有很多問號和突然發亮的電燈泡

燈!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營養單元的教學困難分析

劉新老師在上禮拜二去龍門國中分享了教學經驗談...
看了一下PPT內容 主題是熟悉的"論證、小組合作學習"
也同時想說要讓教師們做做營養單元的概念圖
想看看現場的老師們對於
營養單元的知識架構、教學困難、與對於學生的迷思概念的了解...

跟劉老師討論後
想分析一下老師們的概念圖和教學困難
發想點是想探討不同教學資歷的老師們有著不同教學認知
而這樣的認知會影響教學
在影響學生學習
至於學生的迷思概念可能已經有了很多研究探討過
在找找資料與整合一下

這邊...有幾張概念圖、幾點老師們認為困難和學生迷思的紀錄單
試著去做分析...



希望我可以分析點東西出來!
XD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學習資源

今天帶著家教的兩個小朋友(TAS小五Austin弟&國二Chris哥)
學習坐車去市立圖書館 學習找資源 學習判別書籍的分類喜好(不敢說好壞)
真的需要交這部份
還要學會用英文交XD

他們似乎都不太會使用生活中的資源
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是...提醒自己多注意
也在未來教學上多帶入才是...
問題解決能力
"P" 一下啦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小 組 合 作 的 轉 化 歷 程

課室裡的小香菇學子們對於講堂上的教師威信總是不敢多言或挑戰
這點也影響了許多學習的型態
欲促使小組合作的學習型態並非能立即見效...


劉老師分享執行十五年的小組合作經驗
認為進行小組合作可能有一些階段性的歷程...

依照小組組員彼此間的合作模式、合作的互動情況、
以及組員自身對於小組合作的價值觀和想法而訂立。
小組合作施行的情況可以視組員間合作模式與組員自身的價值觀
分為五個階段:

一、彼此漠視並只關切自身利益

二、發現教師注意組內合作的機制

三、以營利為目的輔助其他學習夥伴

四、體認小組合作重要與合作模式

五、非營利為目的小組合作運作方式


轉化為以下的圖表:

圖,小組合作的轉化歷程

此外
小組合作的互動情況也受到班級導師、該科的任教教師與班級文化所影響。

教師進行小組教學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會促使學生的小組合作機制。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寶 庫 彽 家 啦

寶庫在這裡

跟劉新老師social後
聽她談到自己覺得想在幾年後退休了
又覺得很多東西應該有所紀錄或是傳承
但是又忙碌又不是很清楚該怎麼把這些東西記載下來...
很有這樣的意願但是感到無奈...

忽然有種
等等 我拿個錄音筆和電腦馬上"卡達卡達"紀錄
好多東西可以寫喔...
光是一個主題就可以寫很多東西了
研究 = = + 嘿嘿
I like it.

老師你不要這樣早退休啦~

我心中再想著...可否和劉新老師協商看看
之後的合作機會 : D

論證+1
小組+1
教師PD+1
教學策略+1
科學素養+1
實習教師 & 輔導教師+1
初任教師 v.s. 資深教師+1
實驗教學 & 科學過程技能+1
...............................................so many....

XD

異 質 性 分 組

異質性分組...
頭上的第一個想法泡泡是...這樣跑同質性檢定時...會過嗎?
XD

在劉新老師的教學上看到很多寶貴的科教理念和教學方法
聚焦的...當然不外乎是論證的部份...但是...從和老師的對談與經驗分享過程中
我們都認為老師更著重的小組合作的學習

老師她強調要使用異質性的分組來促進小組合作的學習
除了新生剛入學第一次分組是用隨機分派的分組方式讓學生分組
之後的分組規則都是採用學生生物科成績作高低排序後
編排每組有兩位高成就學生、兩位中程度學生、以及兩位低成就學生在同組
依照生物科學習成就就會有成績上的編序
從最高程度的一號到學習成就比較低緩的六號
並且儘量平均每組學生的性別都有男女各半的比例
運用S型的編排分組方式進行編組
而學生們都自己知道自己的成績與接下來要分配到哪一組
使得每組的分組結果會變成--> (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女低)
期盼這樣的異質性分組能激發更多學習的巧妙互動

在段考過後
我們感受到學生雀躍地來到教室預備進行新一階段的分組
當有學生從後面的號碼躍進到前面的號碼時
全班和老師都會給予口頭上與精神上的鼓勵
我們聽見老師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讚揚
班上的同學們也紛紛給予正向的回饋和掌聲
甚至有人會稱讚這位同學先前的努力
真的有認真在學習
變的不一樣了...
在旁的我看了
也感染到這些努力的學生的欣喜和感動
我看到燦爛的笑容
是來自老師與他人的認同肯定
是來自自我的成長
是來陽光般的自信

當然
幾家歡樂幾家愁
當高成就學生掉落在後面的編碼時
老師就會提出警惕和勉勵
請繼續加油
你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相信這樣的正向競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求學態度

縱然異質性分組可能會有所爭議或有所缺失
但每種教學都有它自身的優缺點是需要去取捨和承擔的
老師她還是強烈認為要採用異質性分組乃是因為...
在這樣的同儕團體中...
可以有不同的社會交際互動
可以讓低成就學生得到學習興趣與自信
可以讓高成就學生學習教導他人並且更加澄清正確的科學概念
可以有和他人溝通討論的機會
可以有意見分享的時候
可以有科學社群般的論證協商
可以獲得更多自信
可以向科學家一樣的探究過程
可以體驗更科學的科學活動
.......
好多好多...很棒不是嗎?
(這時候要說: 「哇喔~老師,你好棒喔!!」)

而且 比起往常的講述教學的課室裡
更增加了師生互動 生生間的互動
學生與教師間的對話不再只侷限於課室裡的發問
沒有再只是那些高成就學生的回應
學生來找老師說話
不是只有作業沒帶沒寫而被指責
多了許多師生說話的機會
更深入每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確認每個學生的問題
也改變學生的觀念
不是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才可以和老師說話
原來 我也可以!
毎位學生都可以找老師說話!
我也可以和老師分享我的世界、我的科學想法!
學生更願意分享 更願意去探究世界
素養、態度、興趣、自信、能力...不正是因此而成長出來了嗎?

3C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的運動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跑 跑 跑 ~ 跑 台 開 始 囉 . . .

今天開始...跑台了...很多生物樣本擺放在桌上...我們的努力就要開始了
帶領這樣的跑台並不容易...
不僅需要事前的課程規劃 現場的教師引導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能望見學生彼此間的小組合作 協力完成這些學習任務是我們所期望的

跳脫這間課室來想想...
如果不是劉新老師的班級 在平常有訓練過 是否也能適用於其他班級的學生呢 ?

中午的課間 我們馬上做教學檢討
此時此刻 我腦海總是浮現女王和老闆 想到的是...
"實習老師與實習輔導老師"的相關文獻及理論
特別是互動的方式
老師給予我們建議指導時 我的另一層思考(好像詭異的後設認知又跑出來了)
都會在心中murmur...
這是教師專業成長...這是實習老師與輔導教師的互動...師徒制...三角互動...
科學教師之路...頭上就不知不覺地碰碰碰出一堆泡泡了...

難得機會啊
劉新老師給予我們建議 也教導我們如何去"發問"
示範許多發散性思考的問題技巧
去引導學生的思考 去促進小組間的合作 真是十分受用
在示範了該怎麼問問題後 馬上要我們演練給她看
真的...又是一種感動
...我發現...在這邊...我感受到老師對教育的理念和熱誠
更敬佩的是她願意這樣付出 與帶領我們這群小毛頭 也像教導她的學生們一般

我們三隻小豬...在這樣的帶領下...希望可以日益肥壯 XD
向同學們所說的
"活在"螢橋的日子
呵呵

我在這裡每天都發現生命的感動 教育的熱誠
唉唷 天啊 我的點太低了啦
(其實有時候都覺得眼眶裡有點小小感動淚光 哈 不要笑我)

心中有越來越多的感動 越來越多的感恩
感恩
感恩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上 山 採 樣 去

「你好棒喔 ! 你都能發現好多生物ㄟ!
你很會觀察與發現生物喔!
一定是很棒的科學家~」
劉新老師...帶著我們四位小毛頭上山去找尋生物樣本。採樣的過程中,趣味十足。平常在經過荒郊野外獲釋爬山時候,都沒有仔細地注意原來課本上的許多生物物種就在我們身邊,這麼顯而易見,只是我們沒有留意去觀察。
真菌、土馬騌、地錢、黏菌、藍綠菌、藻類、陸生渦蟲....好多好多其實就在那裡,牠就在那裡而已,只待我們有沒有"留心"而已。
鮮少有老師這樣熱誠地為學生付出,為了學生的學習,讓他們可以真正的學習到、體認到、感受到這就是生物、這就是科學。不僅如此,帶著我們幾隻實習小雞,母雞熱情地位我們一一介紹這豐富的生態物種,以及要怎麼去運用這些素材,教導給學生,不只是PCK,還有CK,老師都傾囊相受。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Question Feedback

教測評量的一項作業 希望我們運用"Question Feedback" 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
它的優點和缺點就不要讓我在MurMur多說...

只是因為老師提到這樣的教學與對談方式
相當挑戰教師的權威與專業
因此
Question Feedback還能夠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我整個眼睛瞪的更大了....

這堂課的下課後 我總是會跑去跟那位授課老師討論
因為很科教
因為很有興趣
就socail起來了XD
老師也提議說這樣的(Question Feedback)討論方式"通常"運用在個人或小組
因為有些限制
恩...
當然也可以施行於多人 小組間或是全班
就變成比較大的辨證活動 也可此促進和激盪不同意見的交流和創意產生
...我就在下面繼續老毛病....(MurMuring)...
被老師聽到了!
說:對!
就是涵蓋在Argument!裡頭...
聽完了又更

今天,你Argue了嗎?
想要成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