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確立APD中各問卷的信度與資料齊全問題:
1. 取得預試的原始資料及施測過程,包含人數和方法。
2. 各問卷中的構念,以及各構念下的題目分配。
3. 「科學教學信念」問卷是否有刪除哪些題目(51題變37題)?
為何刪除這些題目?
其原本的題目為何?
4. 為何只作「科學教學信念」的信度預試?
而原本51題的信度值為何?
其他的問卷是否也有經過預試檢測?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Step by Step for APD Data Analysis
A P D 資 料 之 統 計 分 析 作 戰 計 畫 :
0. 檢視樣本是否符合常態分佈
--> 1-Sample K-S
1. 分析介入前後測差異。
--> 母數統計Paired T-test & 無母數統計 Wilcoxon 與 Sign檢定 。
(2) 論證教學關心
(3) 我心中「良好的論證教學」
(4) 科學教師教學信念
--> 母數統計ANCOVA & 無母數統計 Kruskal-Wallis H 檢定。

-----------------------------------------------------------------------------------
5. 歸納量性資料分析結果,整合質性等多元資料,提出研究想法,並對應文獻。
6. 寫文章,說英文。
----------------------------------------------------------------------------------
好好睡覺 Z Z Z z z z . . . . . .
0. 檢視樣本是否符合常態分佈
--> 1-Sample K-S
1. 分析介入前後測差異。
--> 母數統計Paired T-test & 無母數統計 Wilcoxon 與 Sign檢定 。
2. 切割研習中五小組,探討討論及參與的影響,比較組間差異。
各小組有不同或相似的參與與討論的狀況,可能影響測驗表現,
並可以比較質性資料,從影帶分析去探討與紀錄小組互動的狀況。
--> 母數統計ANCOVA & 無母數統計 Kruskal-Wallis H 檢定。
3. 探討各背景因子影響的差異。
用不同因子作為分群的基準,類似第二點分群作統計分析的概念,
探討不同分群後,問卷答題的結果。
(1) 性別 (2) 教學年資 (3) 學科背景
--> 母數統計ANCOVA & 無母數統計 Kruskal-Wallis H 檢定。
4. 以四問卷不同答題程度作為分群,在其他問卷表現的狀況。
承上述統計分析概念,意即在各問卷中答題狀況分為高中低三群,
探討三群小樣本在不同問卷的答題情況。
(1) 論證能力(2) 論證教學關心
(3) 我心中「良好的論證教學」
(4) 科學教師教學信念
--> 母數統計ANCOVA & 無母數統計 Kruskal-Wallis H 檢定。

-----------------------------------------------------------------------------------
5. 歸納量性資料分析結果,整合質性等多元資料,提出研究想法,並對應文獻。
6. 寫文章,說英文。
----------------------------------------------------------------------------------
好好睡覺 Z Z Z z z z . . . . . .
我 是 哪 種 人 ?
話說...想當年...
大學時我最不感興趣的 (最討厭的) 就是統計
是的沒錯 ! 就是統計 !
(希望老師可以突然看不清楚 XD 老師應該沒聽到吧)
覺得質性研究的取向似乎比較感興趣
雖然辛苦了點
但覺得可以從情境脈絡中
解讀各種多元事項或者互動的意涵
抽取出想法並呼應理論架構
實在是很有意思
於是
就儘量試著去"用力"觀察和分析
但怎麼做到最後都我都變成在從事量性研究丫
XD 哈哈
雖然研究的派典與方法並非只由質量二元來界定
但很想耍孩子氣地說 :
「我是"質人"不是"量人"啊 ~~~~」
呵呵
期許自己成為質量並進的研究者
向老師效法中!!!
大學時我最不感興趣的 (最討厭的) 就是統計
是的沒錯 ! 就是統計 !
(希望老師可以突然看不清楚 XD 老師應該沒聽到吧)
覺得質性研究的取向似乎比較感興趣
雖然辛苦了點
但覺得可以從情境脈絡中
解讀各種多元事項或者互動的意涵
抽取出想法並呼應理論架構
實在是很有意思
於是
就儘量試著去"用力"觀察和分析
但怎麼做到最後都我都變成在從事量性研究丫
XD 哈哈
雖然研究的派典與方法並非只由質量二元來界定
但很想耍孩子氣地說 :
「我是"質人"不是"量人"啊 ~~~~」
呵呵
期許自己成為質量並進的研究者
向老師效法中!!!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統計系列簡述 (KS, Pearson,Reg,ANOVA, Paired T)
1. Kolmogorov-Smirnov 檢定
故在進行假說檢定前,
先以Kolmogorov-Smirnov 檢定統計量,
來測試本資料是否為常態。
KS 檢定 是以樣本分配函數與理論分配函數比較差距為基礎,
基本之虛無假設為樣本呈常態分配,
當p-值越大則愈不易拒絕Ho,
越有可能呈常態分配。
2. Pearson's correlation
可以判斷線性關聯的強度。
r越大代表越有線性關係 強度也越強。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用多個自變預測一個依變項,
建立之迴歸關係稱之為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
複迴歸線性模式(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模型的公式是 : Y=β1X1+β2X2+‥‥+βnXn
在複迴歸裡,除了符號較複雜之外,
基本概念和簡單迴歸完全相同。
4. ANOVA
變異數分析應用在分析一個(One-Way)或多個自變數對
(連續的) 應變數的分佈的期望值的影響。
5. Two-tailed Paired T- test
成對樣本 T 檢定可用來檢定非獨立的二相關母體平均數之檢定。
故在進行假說檢定前,
先以Kolmogorov-Smirnov 檢定統計量,
來測試本資料是否為常態。
KS 檢定 是以樣本分配函數與理論分配函數比較差距為基礎,
基本之虛無假設為樣本呈常態分配,
當p-值越大則愈不易拒絕Ho,
越有可能呈常態分配。
2. Pearson's correlation
可以判斷線性關聯的強度。
r越大代表越有線性關係 強度也越強。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用多個自變預測一個依變項,
建立之迴歸關係稱之為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
複迴歸線性模式(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模型的公式是 : Y=β1X1+β2X2+‥‥+βnXn
在複迴歸裡,除了符號較複雜之外,
基本概念和簡單迴歸完全相同。
4. ANOVA
變異數分析應用在分析一個(One-Way)或多個自變數對
(連續的) 應變數的分佈的期望值的影響。
5. Two-tailed Paired T- test
成對樣本 T 檢定可用來檢定非獨立的二相關母體平均數之檢定。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ANOVA 與 ANCOVA 的差異
ANOVA & ANCOVA
要怎麼用?
什麼時候用?
符合什麼樣的假設前提下來使用?
兩者的區辨為何?
其同質性檢定又有怎樣的意涵?
研究室的夥伴
一起加油 :D
要釐清楚統計概念啊
PS. 標題是今天很想查詢網路資料的字詞 XD
要怎麼用?
什麼時候用?
符合什麼樣的假設前提下來使用?
兩者的區辨為何?
其同質性檢定又有怎樣的意涵?
研究室的夥伴
一起加油 :D
要釐清楚統計概念啊
PS. 標題是今天很想查詢網路資料的字詞 XD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天降大任
感謝仙女老師和佘老師的提拔與器重
真是受寵若驚
天將降大任囉...
最近一個月要把
1. 探究與論證教師研習觀察紀錄
2. 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與訪談
3. 探究與論證教學會議紀錄
的資料整合
目標是撰寫出英文期刊的稿件文章
加油 我要做到!!!
資料涵蓋...
1. 四份問卷的量性資料分析
2. 二份研習觀察紀錄
3. 教師小組互動錄音檔
4. 教師小組論證紀錄
5. 初任教師論證教學之個案訪談
6. 會議紀錄
7. 其他相關文件?
慢慢想想該怎麼整併這些資料
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
加油!!!我做得到!
苦其心志 餓其體膚...
哈 不會要來演一段吧XD
真是受寵若驚
天將降大任囉...
最近一個月要把
1. 探究與論證教師研習觀察紀錄
2. 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與訪談
3. 探究與論證教學會議紀錄
的資料整合
目標是撰寫出英文期刊的稿件文章
加油 我要做到!!!
資料涵蓋...
1. 四份問卷的量性資料分析
2. 二份研習觀察紀錄
3. 教師小組互動錄音檔
4. 教師小組論證紀錄
5. 初任教師論證教學之個案訪談
6. 會議紀錄
7. 其他相關文件?
慢慢想想該怎麼整併這些資料
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
加油!!!我做得到!
苦其心志 餓其體膚...
哈 不會要來演一段吧XD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論證的seminar演講...
本週的Seminar邀請了期待~已久的洪振方教授演講
難得可以聽到以論證為主題的演講(至少我很期待啦)
心得...
好像多數人仍以:
1. 單元性的論證教學 <教學>
2. 教老師使用論證教學 <教師>
3. 學生學論證的學習成效 <學生>
等面向為主要研究的方向
再進行細部探討
像是評量、口語對話、教學模式...
「老問題還是那些...」
至於實際去課室觀察或是老師如何轉化學習的觀點
就比較少人去切入了...
這部分有待專業成長和成人學習的觀點來深入探究
這部分讓我再次檢視自己的研究架構
以及文獻回顧的方向:
1. 成人學習
2. 教師專業成長
3. 論證
要縝密離清彼此關係還有研究問題才是
好怕好怕在研究發表之前已經在學術馬拉松上落伍了
要快! 也要有所品質!
難得可以聽到以論證為主題的演講(至少我很期待啦)
心得...
好像多數人仍以:
1. 單元性的論證教學 <教學>
2. 教老師使用論證教學 <教師>
3. 學生學論證的學習成效 <學生>
等面向為主要研究的方向
再進行細部探討
像是評量、口語對話、教學模式...
「老問題還是那些...」
至於實際去課室觀察或是老師如何轉化學習的觀點
就比較少人去切入了...
這部分有待專業成長和成人學習的觀點來深入探究
這部分讓我再次檢視自己的研究架構
以及文獻回顧的方向:
1. 成人學習
2. 教師專業成長
3. 論證
要縝密離清彼此關係還有研究問題才是
好怕好怕在研究發表之前已經在學術馬拉松上落伍了
要快! 也要有所品質!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三種不同的研究對象

近期...有著想加入不同研究對象的想法
加入職前教師、初任教師、與其他資深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加入職前教師、初任教師、與其他資深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不同資歷教師的論證教學表現
以及其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但首先必須先離清想要看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但首先必須先離清想要看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先前的研究設計...
是想比較資深教師和初任教師在論證教學表現與教師專業成長
即比較(劉老師)PD2與(周老師)PD3、
即比較(劉老師)PD2與(周老師)PD3、
(劉老師)Arg2與(周老師)Arg3
或是以資深老師的觀點和教學表現作為參考基準
來比較初任教師的論證教學情況(教學想法、教學策略、學生表現等)
以及初任教師在支持系統協助下所提升的教師專業成長
新的想法是....
加入參與支持系統的(楊老師)資深教師不同資歷老師進行比較 :
研究方向一 ( 橫向比較的研究 )
比較支持系統的有無對於不同資歷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論證教學的影響
1. 比較三組的教師專業成長:PD 1 與PD 2、PD 3與PD 4、PD 5與PD 6
2. 比較三組的論證教學狀況:Arg1與Arg2、Arg3與Arg4、Arg5與Arg6
1. 比較三組的教師專業成長:PD 1 與PD 2、PD 3與PD 4、PD 5與PD 6
2. 比較三組的論證教學狀況:Arg1與Arg2、Arg3與Arg4、Arg5與Arg6
研究方向二 ( 縱向比較的研究 )
比較支持系統的有無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論證教學的影響
比較 PD-supporting與PD-non-supporting、
Arg-supporting與Arg-non-supporting
目前變化莫測的現實情境中
感覺上...應該是可以邀請楊老師、劉老師、周老師三位
比較三者間的關係和表現
但無教學支持系統的初任老師可能比較不好找 (或是另覓恩人?)
至於職前教師例如大四修師培的同學或是實習老師...
可能就不是容易開發了
發想點源自回想自己的實習經驗
在劉新老師那邊也是接受"類"論證教學
(不敢說自己的教學像是老師那樣好 不敢說這是論證教學 哈哈)
但卻有初試論證的感受和風貌
設想...加入去劉老師那邊實習的同學(獲得同意) 的話
也可以有這般的研究設計吧...
至於交大那邊又需再構思(也邀請四年級的師培生加入咪停討論嗎?)
...
因此有如此的構想
我覺得...這樣子可以協助未來的老師能試行論證教學
促進專業成長
此外 在師培的過程中也能讓科學教學的師培生
知曉論證、小組合作、探究等建構教學理念
並且也能在適切的課室教學中展現論證教學的策略
協助學生更臻有效的科學學習
...落落長篇講完 最後一段感覺好像在講研究重要性 哈
從資深老師和出任教師回饋到師培的過程
這樣應該也是有所貢獻吧
(只是覺得好像是件大工程喔 不知道可行性和無法清楚估量的工作分量)
但自己是覺得"很開心"這樣想和這樣做
所以這樣思考啦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論證教師可能有的特質 by 楊老師
很厲害的楊老師這禮拜針對個案教師流失的問題後,給了我一些他的想法。
他認為要能夠使用論證教學的老師,需要具備五種特質:
1. 教學資深。
2. 熟知並能適切運用多元教學表徵,例如圖表、探究、討論等。
3. 知識豐富。
4. 能接受來自學生的挑戰,並能接受其他人所給予的建議。
5. 個人特質,比如學習動機強、想改變教學等。
1. 教學資深。
2. 熟知並能適切運用多元教學表徵,例如圖表、探究、討論等。
3. 知識豐富。
4. 能接受來自學生的挑戰,並能接受其他人所給予的建議。
5. 個人特質,比如學習動機強、想改變教學等。
此外,楊老師也給予研究方向上的建議:
1. 方向:探討不同資歷老師對於學生的迷思概念的認識,
1. 方向:探討不同資歷老師對於學生的迷思概念的認識,
2. 訪談與收集資料後,分析個人面向,並探討統合的面向。
3. 然而,這邊所指的教學資歷,並非只限定於教學年資長,
還有可能是因為個人經驗豐富或是個人特質,
而能針對不同概念或是迷思概念運用適切的表徵來教學。
4. 意思即探討在相同概念下…
好的教學怎麼交…
不適切的教學……
不適切的教學……
相互比對後,探討不同資歷老師的教學。
5. 藉此,能知道教師們載運用論證教學時的狀況及困難,進而回饋與規劃職前的師培過程中,可以給予怎樣的培訓內容。
--> Integrating argumentation literacy into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 Integrating argumentation literacy into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統 計 , 有 意 思
因為上學期這學期的各位厚愛,其實一直不想正視統計問題或是量性問題,這段日子真的都不停地在討論與學習統計與其應用,雖然累歸類,但感覺還挺不賴的(不要誤會,是真的對統計覺得蠻有意思的,這邊不想多做阿糾)。
個人做研究的偏好比較喜歡質性取向,也因此,總是跳開關於統計世界的問題。該來的還是會來,希望這段牛仔很忙的之"博士很忙的"學習生涯可以充實奠基好統計的知能,統計學好真的受益無窮啊,應該可以大大推進研究功力。
話說,另一位統計好友的研究論文是這學期要寫,運用HLM分析大data,之前她還在猶疑該用SEM還是HLM好,於是我也逐漸去拿起之前的書籍、還有去政大研習的SEM與HLM資料翻翻。
然後這是翻了一會兒的眼神:
@@'''
.............我想,可能需要點智慧再來理解這深奧的哲理....
the world of statistics ...
個人做研究的偏好比較喜歡質性取向,也因此,總是跳開關於統計世界的問題。該來的還是會來,希望這段牛仔很忙的之"博士很忙的"學習生涯可以充實奠基好統計的知能,統計學好真的受益無窮啊,應該可以大大推進研究功力。
話說,另一位統計好友的研究論文是這學期要寫,運用HLM分析大data,之前她還在猶疑該用SEM還是HLM好,於是我也逐漸去拿起之前的書籍、還有去政大研習的SEM與HLM資料翻翻。
然後這是翻了一會兒的眼神:
@@'''
.............我想,可能需要點智慧再來理解這深奧的哲理....
the world of statistics ...
訂閱:
文章 (Atom)